陽明山山仔后美軍宿舍

1949年國共內戰激烈,炮火下節節敗退的國府渡海遷台,政權岌岌可危。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原本已決定不介入國共內戰的美國,為了避免共黨勢力在亞洲擴張,開始派駐大量部隊進駐臺灣,並對台進行經濟援助。危急存亡之秋的國府,在因緣際會下得到美援,而在臺灣存活了下來。 為了安頓照顧駐台美軍軍官,美方於是和國府協商興建眷區。1951年美軍顧問團規劃小組、建築師沈祖海,與國府人員共同乘坐直升機,攜帶臺北市地圖在空中盤旋,查找適合興建美軍宿舍的場所,最後選定陽明山山仔後與天母兩處作為興建地點,政府遂命令臺灣銀行進行土地徵收與興建作業。

「山仔後」意指「山的後方」,從前自士林往返此地,需徒步翻越大侖尾才能到達,故得此名。當時還是一片農田的山仔後,因環境清幽、位置獨立,深受美軍青睞,總計興建了217戶宿舍,不但眷區規模全台最大,進駐住戶的官階也最高,也是當前全台最完整的美軍宿舍群。

美軍宿舍的興建方式,是由美方提供房屋的設計圖與眷區的區塊規劃,再交由臺灣方面施工建造。由於臺灣方面沒有更動設計的權力,美軍宿舍的樣貌,因此分近似1950年代時美國本土的住宅樣貌,等於是將美國人的家鄉面貌,整個移植到陽明山上來,有些建築學者因此將山仔後的美軍宿舍群,稱做租界式的「殖民建築」。

有別於臺灣一般房舍的狹隘擁擠,這群美軍宿舍仿照美國鄉村別墅風格,多為一層樓的平矮房屋,每棟至少擁有80坪的建地面積,以及廣大的草地庭院,房舍間並保持著10到15米的距離,使得眷區宿舍擁有理想的採光通風與私密性。眷區的房舍間通常並無柵欄,舒適的草地形同鄰里共用、兒童玩耍的遊憩場所,代表健康化、休閒化的美式公共空間意象。

美軍宿舍最大的特徵,在於每棟房舍屋頂都有煙囪,屋內都有禦寒設備。臺灣地屬亞熱帶氣候,沒有使用煙囪壁爐的必要,但對居住於此的美國人來說,如此的設施雖然沒有實用性,卻能喚起對故鄉的溫馨回憶。

美軍駐台時期,為了確保眷區民的安全與隱私,避免與地方發生糾紛,每個眷區出入口都設有崗哨,由美國憲兵駐守,禁止非美軍人員進入以確保安全,並擁有治外法權,彷佛國中之國。 門禁森嚴、與世隔絕的山仔後美軍宿舍,也曾發生過撼動臺灣社會的新聞事件。1957年,在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擔任職員的劉自然,在當時駐台美軍上士雷諾的家前遭開槍射殺。負責審理此案的美國軍事法院並未深究,便以證據不足為由,宣判雷諾無罪釋放並立即遣送返美,經媒體大幅報導後,引發臺灣民眾大規模反美示威衝突,史稱「劉自然事件」。

衝突與隔閡外,山仔後鄰近的民眾也開始有人靠著替美軍幫傭、賺取外快生活。代表美式家居生活的西裝、可樂、三明治、籃球、萬聖節等文化,逐漸在鄰近居住小區擴散開來,山仔後也從原本儉樸傳統的農業聚落,轉變為散發洋味的商業市街。1962年文化大學創校,更使得當地的往來人口日益增加。

1978年台美斷交,美軍陸續撤離,原本門禁森嚴、形同租界的美軍宿舍,也由地主(臺灣銀行)陸續轉租給國人居住,政界大老林洋港與戲劇家賴聲川等人,都曾在此有過一段山居歲月。

駐台美軍不但帶來了軍事與經濟上的援助,也連帶引進了美國文化。山仔後美軍宿舍區與臺灣最密切的關連,則於當地放送的「駐台美軍廣播電臺」。以英文發音、播放西洋流行音樂為主的美軍電臺,原本只是為了服務在台服役的美國大兵,但每周播出的美國流行歌曲排行榜,是資訊閉塞的戒嚴時代,許多臺灣年輕人接觸西洋流行樂的唯一管道。

台美斷交後,美軍電臺原本也要一同撤離,但在臺灣外僑的關切下,美軍電臺以基金會形式轉型成「臺北國際居住小區廣播電臺」,也就是國人所熟悉的ICRT;1980年代是ICRT的全盛期,當時FM 100.7的廣播頻道,與陽明山山仔後「中庸二路8-1號」的電臺舊址,對許多年輕人而言,就等同於美國夢。 2000年ICRT從陽明山遷至山下的松江路辦公,原址遭拆除後已改建為豪宅別墅。

近來擁有所有權的台銀正計劃拆除這150多棟美軍宿舍,並將土地拍賣給建商,開發成新的高樓住宅區,此舉發在地居民與文化團體的反彈。美軍宿舍群的存與廢,也成為社會輿論關切的焦點。

陽明山上最熱鬧地段的山仔後原本已有兩萬八千多名文化大學師生,若依照台銀計畫將土地拍賣,預計將?這個時常塞車的小社區再引進一萬多名住戶,對生活品質的衝擊可想而知。當地住戶因此主張,美軍宿舍反映了冷戰時期台美軍事協防的特殊歷史,建物又具有文化特色,是全民的歷史資產,不該被台銀拍賣給財團圖利,應以「聚落」方式全區保存,才能真正展現建物的歷史風貌與居住小區的文化地景。2006年5月經臺北市文化局當前的審議結果,僅同意保存兩個區塊,共22棟宿舍群註冊?歷史建築。這和居民主張的全區保存,有相當大的落差。

傳聞早在當地完成古蹟審查作業前,大批建商就已不斷上山勘查,計畫競標這塊土地,而在古蹟審查作業結束後,台銀已著手規劃以13標化整為零的方式標售土地;而這其中有許多都是當初國家向地主強徵而來的,如今陽明山山仔后的美軍宿舍群在要求保存文化資產與土地資本開發的夾縫中,面臨最嚴峻的歷史時刻。

山仔后文史工作室表示,山仔后美軍宿舍群基地面積為13公頃(4.2萬坪),市府登錄保存22棟建物(3.73公頃,約1.1萬坪) 後,讓剩下的可標售土地面積正好小於10公頃、達到免環評門檻,因此山仔后美軍宿舍群的文化資產審查作業過程廣被質疑,猶如北投纜車弊案翻版。而最後建議保留的22棟建築,清一色住戶幾乎都是美商、美國在台協會人員,顯然是「跪著審查文化資產價值」。

2006年12月13日,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公告陽明山山仔后地區的公有及國營事業所有土地(面積約46.9公頃),將實施禁建2年。 這項禁建令首當其衝的是地主台灣銀行,也使得山仔后居民得到2年爭取保存地區生態時間。台銀表示,已經收到市府的禁建公文,該行將研究相關法令才決定如何處理。台銀強調,如該土地因禁建而沒有人要買,該行也不會硬推。

土地利用不宜單從財務觀點考量,應評估區域適當發展總量、地區需求、文化與生態特質存續、城市競爭力等。山仔后美軍宿舍群應維持低密度使用原則,使土地倫理能呼應青山綠水、週遭建築脈絡,不讓交通、水電等公共設施負擔暴增,營造一個古蹟活化的示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