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山仔后美軍宿舍

人類是社群的公民、土地的住民,更是地球之子,寓居於地,必須懷抱著敬意、公義與憐憫。 — Holmes Rolston III

環境倫理學之父 — 羅斯頓教授(Holmes Rolston III)以價值哲學的角度出發,再思大自然之各式價值,進而詮釋環境倫理學之核心觀念。羅斯頓教授指出,對人類而言,大自然呈現各式價值,包括維生價值、經濟價值、休閒價值、科學價值、美感價值、基因多樣性之價值、文化象徵性之價值、人格塑造之價值、複雜性與單一性之價值、穩定性與自發性之價值、辯證性之價值、生命價值、宗教價值等。他強調,誠實乃是上策,有良好的倫理信用才是良好的生財之道。環境保育是最好的政策,而良好的環境倫理乃是良好保存自然價值的永續之道。


為什麼要有道德感?羅斯頓教授指出,比較傳統倫理學及環境倫理學之差異,乃在於傳統倫理學的限制是將自然環境區隔在人類倫理之外,看重人體內的健康,卻將環境的健康排除在人體之外。然而,優質的環境,就是乾淨的空氣、水與土壤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生病的環境無法產生健康的文化。相較於傳統的倫理學,認為應將自然環境納入倫理道德之範圍,除了強調人類對於大自然應有的道德責任,更積極主張人類應當向大自然學習與效法那內在於生態體系的倫理價值。人類作為道德性之主體,倫理學因之而生,但是倫理學之範圍應涵蓋生存於地球之上的所有生命體,包括動物、生機體、物種、生態系、地球及人類。因為一切生命皆有其內在價值。

Holmes Rolston III教授是二十世紀環境理學主要倡導者之一,走遍世界七大洲宣導環境倫理,也是許多環保團體包括美國國會與總統的顧問,羅斯頓教授的學術背景主要含跨物理、倫理學、生態及宗教,又因他長期關注環境,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亦頗有涉略,因此,對於現代人如何因應全球暖化帶來的環境問題,身為一位環境論者,他更會從哲學、倫理學的領域思考社會價值的型塑或扭轉的可能。

羅斯頓於1932年出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1953年畢業於北卡羅萊納戴維森學院,得到物理和數學學士學位。之後,他進入李奇蒙德的協合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Richmond)繼續進修。他又前往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受教於名師托倫斯(T. F. Torrance)門下,並於1958年得到神學與宗教研究博士學位。他延續對大自然探討的初衷,又在1968年獲得匹茲堡大學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碩士學位,然後受聘於科羅拉多大學哲學系至今,並於1992年獲傑出教授殊榮(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羅斯頓教授的學術專長,是在探討「科學與宗教」(science and religion)交織互動中的最核心議題,特別是在「生態系與倫理學」(ecosystems and ethics)方面的論述更是貢獻卓著。他進入學術領域最重要的轉捩點在1975年於<倫理學>(Ethics)期刊上發表「有生態倫理這回事嗎?」(Is There an Ecological Ethic? )這篇論文。從此,環境倫理這新的學科就無法與他的名字分開,因此,他被稱為「環境倫理學之父」。他的倫理學基礎,是建立在一個非常堅定的信念之上:「大自然不只須要被尊敬,更是須要被當成一份神聖的恩賜來尊崇。」(Nature is not only to be respected but to be reverenced as a sacred gift.)

羅斯頓教授不論在學術論述的開創、學術期刊的創辦、學會的創立及長期投入、專書的著作及論文的發表等均極豐厚紮實。例如:1979年,與另一位哲學教授共同創辦<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s)期刊;擔任國際環境倫理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Ethics)通訊總編輯至今;在探討宗教與科學最重要的期刊Zygon擔任編輯委員超過20年之久等等。

2003年5月7日,羅斯頓教授於英國白金漢宮接受象徵宗教領域最高成就的天普力登獎(The Templeton Prize for Progress Toward Research or Discoveries about Spiritual Realities)。這個大獎自1973年開始,每年頒發給對宗教信仰與靈性事工具特殊貢獻的人士,如葛理翰牧師、蘇聯作家索忍尼金、德蕾莎修女等人都曾經得到這個大獎,由此可見教授在宗教界和學術界都擁有極為崇高的地位。他在愛丁堡的指導老師托倫斯教授亦於1978年榮獲該獎項。

羅斯頓教授曾出版之著作包括《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Environmental Ethics – 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 1988)、《Philosophy Gone Wild》、《Science and Religion》、《Conserving Natural Value》、《Genes, Genesis and God》等。

 

本文轉載摘錄於:2008/10/9成功大學校園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