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2015年10月20日台北訊,許惠婷報導

 
「以前來到這裡看到都被圍牆圍著,就都不敢進來」、「我在士林住了幾十年了,第一次來到這裡,以前都不知道這個地方」、「朋友們看到我在網路上放的照片,都留言說也好想要來看看這些漂亮的老房子!」

陽明山上的美軍眷舍群,是在地居民及文史保存人士奔走而留存的歷史建物,上周末(17-18日)有11名志工前往參與生態工作假期,協助搭建雨水回收系統,幫助美化老屋。

在修復過後的美軍眷舍中用壁爐圍爐。攝影:許惠婷。

位於陽明山山仔后地區的美軍眷舍群,是1950~60年代興建,供駐台美國軍官及其眷屬居住的美式房舍,原有220棟,現存100多棟。台美斷交美軍撤離後,許多建築逐漸失修頹敗,數年前因為面臨被販賣開發的壓力,在地居民及文史保存人士努力奔走,終使部分建物被登錄為歷史建物,且全區列為文化景觀。

「如果這裡被賣掉蓋成豪宅,很多老樹就會被砍掉,也不再是大家都可以來的地方了。」陽明山古蹟聚落生態護育聯盟導覽員周靜如對志工們訴說長期參與美軍眷舍保存運動的理念。

11名志工利用假日參與生態工作假期,協助搭建雨水回收系統以及老屋美化等工作。主辦單位環境資訊協會工作人員周昭蕊表示,「台灣的雨量很高,但是水資源儲存不易,雨水回收系統能直接儲存雨水,可以用來沖洗或澆灌花木,方便又環保」。

志工柯翠敏說「一直以為雨水回收系統很複雜,現在覺得比想像中簡單一點,以後有機會的話也想試試看在自己家裡做一個。」從事設計業的志工楊天豪更從中體會到「看到大家對簡單設計的雨水回收系統這麼讚嘆,讓我重新思考設計的本質,可以更回歸使用者的角度,不用太繁複。」

志工們也協助疏伐了社區內長得太過茂密的竹林,並運用採伐的竹子來為雨水回收系統搭建竹圍籬,美化景觀。「一邊聞著桂花香、聽著竹林搖曳的聲音,一邊工作;砍竹子感覺也沒有那麼辛苦了。」結束工作後,志工微笑著說。

經過一天的勞力工作,志工們留宿修復過後的美軍眷舍,圍坐在燃著溫暖柴火的壁爐前吃著烤柳丁、烤棉花糖,交流各自的經驗和想法;在地居民林媽媽娓娓道來參與保存運動的點滴以及許多關於美軍眷舍的歷史小故事,環境資訊協會工作人員則分享了各國保存歷史建築的案例。老房子的煙囪冒出一縷縷白煙冉冉向上,就像在工作假期中,被激起的對文史及生態保存的新希望。

工作人員講解雨水回收系統運作方式。攝影:許惠婷。